9月19日讯(浙江之声记者吴迪
通讯员曲玲玲)9月19日,全省农村公厕治理和污水治理现场推进会在绍兴召开。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截止8月底,全省农村公厕改造累计开工51410座,开工率超过100%,完成改造28004座,完工率达到56%。实现了“8月全面开工”的工作要求。
污点”变“亮点”,公厕改造成绩亮眼
在18日实地走访中,记者来到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,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,这里的变化很大。
原先密布空中的“蜘蛛网”不复存在,房前屋后绿意盎然。走进一座公厕,记者看到,地面和墙上都铺设了瓷砖,洗手池也比较洁净,闻不到异味。紧挨厕所的一套“终端污水处理”设施让人眼前一亮。现场工作人员祁海江说,这样的终端污水处理设施,棠棣村建了3套,主要利用污水管网将农户的生活污水收集至进水池,经过格栅井、厌氧池、人工湿地等11个净化设备处理,处理后的水可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。现在日处理能力在30吨左右。
“以前这里是个化粪池,很脏的,生活污水都直接渗掉地下,对其他地方有污染,影响了我们的村容村貌。经过改造之后,加入了这个终端处理设备,现在公厕污水变清水,完全达到省里的标准和要求。”祁海江表示。
祁海江口中的“标准”,是今年4月底印发的《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》,也是国内首个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标准。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坦言,该标准的施行,为我省农村公厕的新建、改造、管理服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,为解决农村公厕“改造难”、“管理难”和“找厕难”等问题,确保我省2018年顺利完成50000座农村公厕改造这件民生实事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除了标准外,全省各地的公厕改造也颇有讲究,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道路。
每天清晨5点多,杭州淳安县临岐镇仰韩村的保洁员鲁荷娜准时来到村道旁的公厕,认真地做起保洁工作。这座公厕墙上描绘着具有临岐特色的中药植物,外围建起小花园,俨然成了村中一景。
临岐镇是浙江省中药材之乡和山茱萸之乡,以“淳六味”最为有名,也就是山茱萸、覆盆子、前胡、黄精、重楼、三叶青这六味中药材。在推进乡村厕所革命的进程中,临岐镇将“淳六味”主题文化、农耕主题文化、古典水墨主题文化等融入公厕改造,将全镇公厕打造成“干净无味,管理有效,拥有中药名镇特色”的可参观景点。建设了美丽生态,打造了美丽乡村。
今年以来,淳安全县800多座农村公厕,已改建、清洁、提升了500多座。做到应改尽改、应建尽建。
新建容易维持难,各地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
对于农村地区来说,新厕所建起来相对容易,难的是后续的维护和运营。如何让农村公共厕所持续正常地发挥作用?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。
常山县从行政手段入手,率先在浙江省尝试“所长制”。每个所长还要做到“一牌一本、一日一巡、一考一评”。
与常山县不同,金华永康大陈村从市场方向寻求方法。大陈村的“第五空间”公厕是当地名副其实的“明星厕所”,音乐吧、书吧、还有WiFi网络等服务应有尽有,最具特色的是这里首创“以商养厕”的管理模式——通过在厕所摆放自动售卖机、工艺品销售等,来维持公厕日常维护、保洁等所需费用。每月还有三四千元的盈利。
还有些地区,采用了“网络+”“互联网+”“智能+”等方式,融入技术优势,加强农村公厕的管理和服务。预计今年年底,浙江省完成农村公厕改造50000座,建立长效保洁维护机制,基本解决农村公厕难找、难上、难管等问题。
省建设厅村镇处相关负责人说:“做好农村公厕改造,有利于农村污水治理,有助于建设美丽乡村。”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,我省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。
记者了解到,我省已基本实现全省规划保留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全覆盖,同时,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,截至今年8月底,全省共有82个县(市区)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,接收处理设施49793个,66家第三方专业运维服务机构参与运维工作。
省建设厅厅长项永丹表示,下一步,全省各地将在加快推确保完成改造任务的基础上,做好考核验收和智慧督查系统改造项目信息录入工作,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公厕管理服务长效机制;同时,积极配合《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条例》的制定与颁布,加快推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监管服务平台建设,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、建设美丽浙江、实现“两个高水平”目标做出更大贡献。
来源: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|